![]() 展覽時間:2017年10月1日——12月31日 展覽地點:浙江省博物館 浙江是中國古代青瓷的發源地和主要產區,在綿延幾千年的燒造歷史中,出現了越窯、甌窯、婺州窯、德清窯、龍泉窯和南宋官窯等著名窯口,對全國的制瓷業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,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 “青色流年·全國出土浙江紀年瓷特展”這些天正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出,展覽匯集了全國48家文博單位藏品共計300件,是迄今為止有關出土浙江紀年瓷展示規模最大,數量最多的一次。 本展中的重點展品包括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越窯秘色瓷碗。“九秋風露越窯開,奪得千峰翠色來。好向中宵盛沆瀣,共嵇中散斗遺杯。”唐代詩人陸龜蒙的這首《秘色越器》向世人展示了秘色瓷的風韻。許多文獻也有秘色瓷的記載,但后人對“秘色”的涵義眾說風云,直到1987年,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大批曠世珍寶,其中13件越窯青瓷在帳碑上明確稱為秘色瓷。傳頌千年的秘色瓷至此為人們認識。 展品按時代早晚排序,分為五個單元,清晰地勾勒出浙江古代青瓷發展的輝煌歷程,特別是出自于有確切文獻記載的帝王將相、文人雅士等歷史人物墓葬的青瓷器,生動而鮮活地還原了不同時代青瓷文化的歷史風貌,使廣大觀眾去領略中國陶瓷文化的博大深厚,感受青瓷藝術的魅力,細細品味融入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文化印記。 第一單元 青之東隅 浙江是瓷器的發源地,早在夏商時期,就開始出現原始青瓷。東漢中晚期,燒制出成熟青瓷,在人類物質文明史上有著里程碑的意義。 三國兩晉南北朝,是中國歷史上戰亂不斷,王朝頻繁更迭的時期,也是南北交融,文化多元的大時代。上虞曹娥江流域成為浙江青瓷窯業的中心產區,制瓷工藝和生產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。與此同時,浙江中西部和甌江流域,也分布一定燒造范圍的窯業生產,燒制的產品各具特色,構成早期浙江瓷業多姿多彩的景象。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點彩是傳統青瓷制作中出現的一種釉彩裝飾方法,制法為用含鐵較多的褐釉,點綴在施過青釉的器物上,燒造后,青釉上出現褐色斑點。它始于三國,流行于東晉。甌窯胎白釉淡,用點彩組合的圖案紋樣,千變萬化,多姿多彩,代表著東晉時期青瓷裝飾藝術的成就。 ![]() 瑞安市蘆蒲水庫南朝齊天監元年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![]() 瑞安市塘下鳳山南朝梁天監九年磚室墓 瑞安市博物館藏 ![]() 青瓷盤口壺 隋大業二年(606 年)口徑14厘米 底徑10厘米 高36厘米 嵊州市城關鎮嶺角嶺隋大業二年墓出土 嵊州市文物管理處藏 第二單元 千峰疊翠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之一,空前繁榮的經濟,中外文化的交流,發達的手工業,使浙江瓷業飛速發展。寧紹平原的上林湖地區成為越窯新的窯業中心。“九秋風露越窯開,奪得千峰翠色來”,就是當時的壯闊盛景。 唐中期以后,隨著飲茶風尚的興盛,對外貿易的需求,創燒了大量新器類,出現了專為宮廷燒造的“貢窯”,生產著代表當時最高青瓷水平的“秘色瓷”。 晚唐至北宋初越窯步入發展歷史輝煌時期,燒制的秘色瓷,令人嘆為觀止。北宋中期后,越窯形成了產品風格一致,燒造地域廣泛的瓷窯體系。 ![]() 1936年紹興唐元和五年墓出土 故宮博物院藏 ![]() 1934年浙江慈溪出土 上海博物館藏 ![]() ![]() 越窯秘色瓷碗 唐咸通十五年(874 年)口徑24.5厘米 通高6.8厘米 腹深6.2厘米 底徑11厘米 1987年陜西省法門寺地宮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“九秋風露越窯開,奪得千峰翠色來。好向中宵盛沆瀣,共嵇中散斗遺杯。”唐代詩人陸龜蒙的這首《秘色越器》向世人展示了秘色瓷的風韻。許多文獻也有秘色瓷的記載,但后人對“秘色”的涵義眾說風云,直到1987年,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大批曠世珍寶,其中13件越窯青瓷在帳碑上明確稱為秘色瓷。傳頌千年的秘色瓷至此為人們認識。 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上林湖最核心地區的后四岙遺址,出土了包括秘色瓷在內的大量唐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精品,確認是唐宋時期秘色瓷的主要燒造地。 ![]() 1984年慈溪上林湖焦家灣唐光化三年馬氏夫人墓出土 慈溪市博物館藏 ![]() 1980年浙江省臨安市錦城街道西墅村唐天復元年水丘氏墓出土 臨安市博物館藏 ![]() 1986年出土于洛陽后梁開平三年高繼蟾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![]() 1979年蘇州七子山五代墓出土 蘇州吳中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藏 ![]() 1996年臨安玲瓏街道祥里村五代天福四年康陵墓出土 臨安博物館藏 ![]() 2015年內蒙古多倫縣小王力溝遼統和十一年蕭貴妃墓出土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遼圣宗貴妃蕭氏,葬于統和十一年(993年),該墓這也是遼代考古中首次發現的貴妃墓葬。墓中出土大量精美文物,其中越窯青瓷鸚鵡紋長流執壺、越窯盞托、青瓷茶釜的茶器組合,反映當時契丹族興盛的茶文化。 ![]() 越窯青瓷刻花盞托 遼統和十五年(997 年)通高8.4厘米 口徑16.5厘米 底徑6.5厘米 托高8.1厘米 口徑10.4厘米 底徑4.8厘米 盞高4厘米 1981年北京西郊八寶山遼統和十五年韓佚墓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![]() 1985年河南省鞏義市宋太宗元德李皇后陵出土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![]() 甌窯青瓷觀音菩薩坐像 北宋政和五年(1115 年) 通高24厘米 1965年溫州市郊梧埏鎮北宋政和五年白象塔出土 溫州博物館藏 第三單元 昆山片玉 南宋(公元1127年——1276年)時期,定都臨安。隨著政治經濟中心的南移,浙江瓷業也歷經變革,龍泉窯處于一個加速發展的階段,確立了以龍泉大窯為中心的窯業體系。京城設置有專為宮廷燒制的南宋官窯,呈現出了南北技藝融合,官窯民窯互動的局面。制瓷工藝得到進一步創新,燒造出粉青和梅子青釉,瑩潤如玉,與造型古樸典雅的器類渾然天成,代表著青瓷生產技藝的顛峰水平。 南宋早期階段,龍泉窯的產品面貌是厚胎,薄釉,刻劃花,紋樣題材盛行水波荷花與折枝荷花,器物種類多見日用器。中晚期,出現了多次施釉,多次素燒的厚釉產品。與厚釉相伴而生的仿古陳設器類,是最“器以載道”的美學意味。 ![]() ![]() 1978年江西省樟樹市臨江中學奶牛山南宋開禧元年墓出土 樟樹博物館藏 ![]() 1970年紹興市柯橋區錢清鎮環翠塔地宮遺址出土 紹興博物館藏 ![]() 1986年浙江德清縣乾元山南宋淳淳四年吳奧墓出土 德清博物館藏 ![]() 第四單元 春水秋山 有元一代,疆域廣闊,中外交通十分發達。隨著社會穩定,商品經濟的發展,多元文化交相輝映,其中蒙古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對元代龍泉窯的裝飾藝術影響巨大,龍泉窯創燒出許多根椐當時社會生活習俗的新器類,豐富多樣的裝飾技法與眾多的紋樣題材,相得益彰。表現出的產品面貌,兼容并蓄,充滿了海納百川的泱泱大氣,成為中國古代青瓷裝飾藝術集大成者。 ![]() 1998年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崗頭村元元貞二年張弘略墓出土 保定市滿城區文物管理所藏 ![]()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崗頭村張弘略墓 保定市滿城區文保3所 ![]() 龍泉窯青瓷鼎式爐(中間)元大德六年(1302 年)口徑3.4厘米 底徑5.6厘米 高9.9厘米 1989年杭州市老東岳元元大德六年鮮于樞墓出土 杭州博物館藏 鮮于樞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家,其墓1989年發掘,墓室規模不大,葬品僅為省錢喜愛把玩之物,體現了文人墓葬的特點。墓中所出的龍泉窯青瓷一爐二瓶組合,是目前所見龍泉窯青瓷最早作供奉之用的“三俱足”。 第五單元 碧綠晚青 龍泉窯在明早期仍然興盛, 根據文獻記載,曾為宮廷燒造,產品面貌與同時代的景德鎮青花相類同,是為宮廷所需而同一設計、同一監制的結果。它的形制碩大,器壁厚重,紋樣富麗繁縟,釉色青碧透澈,制作精良,表明這一時期較高的制瓷水平。明中期以后,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,為迎合當時生活意趣和趨尚需求,仍在繼續生產。清代龍泉窯走向衰落,燒造的規模很小,清后期的產品,與傳統意義上龍泉窯產品面貌已相距甚遠。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龍泉窯青瓷刻供養銘文香爐 明萬歷二十八年(1600 年)口徑28.5厘米 足距22厘米 高23.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![]() 龍泉窯青釉刻花紋瓶 清光緒1883年 高29厘米 口徑13厘米 足徑9.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![]() 青瓷是悠遠的,在浙江大地出現乙始,青這種取自泥土,采擷于大自然的色澤就伴隨始終。它上下三千年,綿延不斷,一脈相承。青瓷又是細膩的,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,每個階段的青,都承載著萬千氣象,六朝的綺靡雕琢,唐五代的雍容華美,兩宋的清麗典雅,大元的雄渾敦厚,明清的工整規矩,都在詮釋著不同歷史時期的一個民族的風貌和心情。 |